編輯

Fuck the 置入性行銷

(寫稿時不知怎麼著,眼前看到的畫面是一個小孩,在船上,彈著鋼琴,琴聲很美,船長跟他講不能在半夜彈琴,他回了一句:fuck the rule。姥姥就借了這句話,來當標題。)

台灣的家居媒體對居家的主流思惟,就是鼓勵「裝潢」,教育「裝潢」,甚至顯露出「你家不裝潢就是沒品」,但空間設計絕不只有動工程式的硬體裝潢,那為什麼總是看到這種想法?

因為多數媒體要靠設計師買廣告。然後,在小圈子中競爭的結果,許多媒體都陷入置入性行銷的循環。

雖然,辦媒體的也有有理想的,並不是刻意要主打「裝潢」,但一本雜誌一半的頁數都在介紹設計師的個案,很難不令人有裝潢至上的想法;而且明明就是花錢買的設計案,上頭還不寫廣編稿,反而用報導的型式來刊登,成為設計師置入性行銷的工具;

姥姥知道,也有編輯記者及總編在抗拒著置入性行銷,但XXX,那些老闆就是挺廣告部門。原本在商場為了生存,這也是無可厚非之事。但至少,上方標個「廣編稿」三個字吧!當個媒體也要有個腰桿,讓讀者或觀眾知道,那些設計案都是花錢買的,不要再呼攏我們了。

唉,無奈的是,台灣媒體多是同樣的角度出發,全體催眠著裝潢的概念,只是分高檔次的裝潢個案或低檔次的個案而已;好,若台灣的設計師都很有品,政府也管得很好,亂來的不夠格的來詐騙的全都上不了檯面,那也還好,雜誌能登的就是都很有品但風格不一的空間設計;

但可惜,事與願違,有錢設計師分兩種:一種是靠自己的實力,真的很會設計,但往往這種設計師收費頗高,一般人請不起,也較不屑花錢請人寫廣編稿;一種就是設計不怎麼樣,但也還可以看,設計師在設計案中靠偷工減料或浮報價格賺的飽飽,再把錢拿去買置入性行銷,變成雜誌或電視上力棒的「知名設計師」。

很不幸的,劣幣驅逐良幣,不怎麼樣的設計師講話愈來愈大聲,接下來,我們對居家的樣貌就陷入一種非常惡質的狀態。有的設計師為了賺更多錢,就會把所有屋主的需求變成工程,或者說服屋主用不必要的木作手法去美化空間(X,部分媒體還一起說這有多好),

當然,大多數設計師不是為了污錢而做工程,而是他們習慣用工程來解決問題,造成在台灣的個案硬體設備的費用往往高於軟件的布置,尤其是木作工程,你去問問親朋好友的裝潢估價單,木作工程是不是都超過五成,甚至高達9成;有的則是屋主覺得不做木作,「看起來不像有裝潢過」,也是一個給他昏到(可參考其實,這些都可以不必做)。

(後記:10年後看此文,蠻高興的,現下似乎整體風氣改變許多,更精準的說法應是,要做一堆木作的有,但也終於有許多是不太做木作的了,哈,尤其是在小院的廠商,這樣很好,裝潢巿場也能有各種不同的選擇,是屋主之幸,也是廠商之幸。)

 

大家也看了這些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