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2015年初稿,2022年修正)
規劃浴室時,姥姥個人的看法是,盡量把各設備獨立化。洗臉枱、馬桶、浴缸、淋浴間這四部分都可以獨立出口,這樣就不會有某人洗澡時無法上廁所的問題,或是大人在馬桶上讀金庸時,小孩仍可以在洗臉枱刷牙洗臉,不必像小丸子一樣,肚子都痛死了還得花力氣在外頭哭喊爸爸快出來。
以下我再針對浴室設計提點看法。
乾濕分離:這也是浴室設計的趨勢。一般濕區就是指浴缸,乾區是洗臉枱與馬桶配置一起,我覺得洗臉枱與馬桶能中間有隔間或兩者皆獨立設置會更好。但請真的做到乾濕分離喔。一般人有個迷思,以為浴缸上架個淋浴拉門就叫乾濕分離,浴缸旁仍是馬桶,實際上這不算是乾濕分離,因為洗完澡後,人體是濕的,走到哪水就滴到哪,馬桶區就會變濕的了。一旦地板濕了就容易髒污,馬桶底下速利康也容易發霉變黃,這乾區就還是得刷洗地板。
真正的乾濕分離設計是馬桶自己獨立一間,地板就真的不會沾到水。或許偶爾小朋友尿尿時沒瞄準好會滴落幾滴,但平常大部分時間是乾的。清潔方式就與客廳廚房的磁磚地板一樣,用掃的加拖地就可清乾淨,而不必刷洗浴室,在清潔上省力許多。
動線:動線上傳統是一個出入口,但現在很流行雙出入口的做法。好處是即使只有一個衛浴,但只要位置處於格局中央,客廳、臥室、廚房、主臥室等都可在最近距離就到達浴室,缺點就是上廁所時要關兩扇門,有時一急起來會忘了關其中一扇。若都是家人就還好,但有時是客人的話,就有點小尷尬。
馬桶:3人以下家庭,馬桶設一個即可(最好是獨立一空間放置)。但像姥姥家就是3人,有時還是會搶馬桶,所以若有預算,還是設兩個為佳。但不需再規劃一個全套浴室,這樣多出來的空間可以留給儲藏室或給臥室。
另外,馬桶要盡量遠離客餐廳等公領域,這樣較聽不到沖水的聲音,不但顧全隱私,也減少臭氣回流到公領域。
洗臉枱:越來越多設計案是將洗臉枱獨立出浴室。選面盆時要注意不要太淺,否則水很容易濺出,會弄得地濕濕的。洗手枱一個就好。但若家裡人口眾多,又有空間的話,可做兩個。早上小孩急著上學,大人又急著上班時,兩個就很好用。另建議洗手枱要近餐廳。因為若與小孩在客廳玩,吃飯前可就近洗手。
來看兩個日本建案的平面圖:
日本在設計浴室格局時,大多是各個設備各自獨立,馬桶、浴缸、洗臉枱等都分開來,且有獨立出口,這樣就算有人在洗澡,馬桶與洗臉枱都可使用。日本也是比較愛浴缸,大部分我查到的格局都是只有浴缸,沒有淋浴間(請看底下解釋)。這個案子約20多坪,浴室只有一套,位於格局中間處。洗手枱也近餐廳。馬桶遠離客廳。
(後記:更正一個錯誤,是日本的建案並不是沒有淋浴間,平面圖上雖然沒有畫出淋浴區,但實際上是有的。只是通常沒有做一個淋浴拉門,而是只有花灑龍頭,會附在浴缸的旁邊。網友Ariel Wu補充,現在日本浴室的龍頭多是上下各設一個或是可調整高的囉。低的那個龍頭,約與浴缸同高,這是因為他們多是坐著沖澡。)
這個也是浴室在格局中間處,較不同的是,馬桶也分邊放,但洗手枱就跟著移位了。日本的格局設計中,牆壁常常是跟著設備走,會拗折,而不是直線。像此案的洗手枱是凹進去,隔壁房同處就做櫃子,馬桶也是如此。台灣較少看到這樣的設計,多半仍是直線的線,這點也供大家參考。
「單顆馬桶間沒有洗手枱怎麼辦?難道還要到洗手區嗎?」網友的疑問,在此也解釋一下。日本乾區都會有上方有洗手設備的馬桶,或者在馬桶室內再裝個小型的洗手枱與鏡子。後來也感謝網友Christine Chen提供照片如下:
此文收錄於推守出版社「這樣裝潢省大錢」一書。
若您覺得文章寫得還可以,想送束花或買隻雕給小院,可按此贊助,謝謝您讓我們能走更遠的路,期待山水有相逢,小院拜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