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從米蘭展回來後,我躺了兩天。一是調時差,另個原因是我的左背下肩胛肌肉拉傷了。唉,在飛機上我的左手就從手臂酸痛到下背,原以為是太累,去看醫生後才知是拉傷。大家別誤會,姥姥沒有買什麼東西,是搜集的目錄太重,我又年紀大手臂無力,導致受傷。其實現在品牌業者多是給usb檔案,與5年前相比,目錄量少許多了,但還是很重。
在這也跟業者們提醒,看展一定要穿平底鞋,帶行李箱裝目錄DM等,用袋子背會很容易肩受傷。我第一次看展時,為了表示尊重(這也是自己想太多),穿有跟的鞋,每天回飯店時都想把膝蓋以下切掉。讓腳明天能繼續跟你走下去的方法,就是泡腳加抬腳。
好,講回展覽,來看系統家具,我會寫到一些工法,但究竟我的道行太淺,也希望業者能不吝指教,一起討論。或者有需要我再提供什麼資訊的,請別客氣,儘量問。
設計風格的部分,則是提供國內設計師們參考,配色上深淺搭,跳色設計仍是主流,那種一色到底的很少見了。表面處理則是同步紋的較多,鋼烤板也多。
系統家具的整體趨勢我先整理於下:
1。輕薄化:一般常見外露式的層板厚度是18mm,但近年來在國際展上看到的,不到10mm厚,甚至有6mm左右的(有的是鐵板做的,也有業者說是康特板做的)。
2。無把手:整體設計講究簡潔,沒把手的門片採45度斜切,或挖長長的口洞,或是把五金鋁門把用嵌入的方式處理。
3。門片不切割:3米高的門片,大部分是一片到底,但台灣業者跟我說,在台灣做不到是因為會變形,歐洲較乾燥,不易變形,但國外業者跟我說,鉸鏈用多一點,重量用對,是不會變形的。
4。異材質的搭配:像金屬鐵製或鋁製框架,層板用皮料或織品包覆。越來越多混搭各式材質,玻璃、鏡面都用得很多。
5。無背板的嵌入設計:層板與輕量櫃體直接鎖在壁板上,下方無支撐架,看起來更俐落。
門片都沒把手,但一般櫃子門片都是平面的,今年很多都是做高低差(但這也不是新的設計),利用不同厚度門片即可。開片開啟的方式多是用拍門器(俗稱拍拍手),但拍門器的固障率高,當然固障後也可調整就是了。
好,重新看一下第一張圖。最大片的櫃門約100x60,是用上掀式的五金開啟(就是上廚櫃常用的那種)。應該是考量到承重的問題。
櫃門片的設計也愈來愈多是有大有小,更富設計感。要注意的是,木紋還有對花。
這個櫃子是看切割的線條。在米蘭展中的系統櫃大多是2米8高左右,在台灣超過240公分的就會用「增高櫃」加上去(像下圖)。
但增高櫃會設計獨立的門片,在上方就會橫切一條線,我一直覺得這切割線的比例真的很不好看,寧可不裝。國內的業者是跟我解釋,當門片超過280公分就很容易變形(也有說240公分),歐洲是因氣候乾燥,沒有變形的問題。嗯嗯,這點我能理解,但切割門片的設計,真的只有在240公分上一條的選擇嗎?所以我拍回這個櫃子的設計,上下門片採5:4的比例,應該就會比較好看吧!當然上下比例對調也是好看的。













alex
這已經是非系統的設計,利用系統的手法 異物結合,除互補外也產生所謂不協調 意即衝突的美學吧
姥姥
嗯嗯,嚴格說起來,的確不是傳統系統櫃的做法了,但在國外,他們都叫系統櫃,是因可量產製造,而不是由木作師傅客製。
Zach
在台灣、許多業者都是以生意為導向、加上普遍屋主接受度不高、單價勢必也會高、 所以這一類改革或是以設計為導向的生意、就會非常少見、包含妳說的為什麼門片只 能做到240cm、彎曲或許有可能、但總是可以去克服、只是更大的原因不是這個、是因 為大板進來的時候、最大寬度就是到240cm、至於我說的正不正確、姥姥可以去求證一 下、另外想要提一下、我真覺得台灣人超奇怪、為什麼跳色這件事變成是沒有預算的 人才會使用的選擇、Poltrona的椅子不一定非得要擺在古典的世界呀~~~~~為什麼台灣有 錢人對豪宅的定義幾乎都是歐式風格...........我覺得台灣人素質真的該多多提升.......
姥姥
台灣系統櫃的板材是7x9呎的尺寸,所以好像是無法一次做到3米長,國外一塊板材是double,所以可以做到門片不切割;看來台灣要做到,應該還是得靠木工師傅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