編輯

系列9:塑合板的防潮力上篇

(2019年初稿,2021年修改)


以下是寫給系統家具業內看的,一般屋主請到旁邊休息,喝個茶,享受一下不必看大頭書的悠閒。


我想再跟業內朋友說的是,之前常用的V313(一種耐循環的測試法)說法在歐盟那裡已經重新整合了,對防潮力的定義已改變了。

現在塑合板在歐盟標準中測的項目是EN312,防潮力是看EN317浸泡24小時後的吸水厚度膨脹率,與EN321耐濕測試。

依據EN312的檢測,依防潮力與結構強度分為7個等級。其中P3、P5、P7都具防潮力,國內的板材商進口的,絕大多數都是P3的等級,以厚度18mm來看,吸水厚度膨脹率要在14%以下。

(台灣系統板材商多是引進18mm厚的P3防潮板(俗稱v313),吸水厚度膨脹率要在14%以下。許多業內官網寫6%以下的,要趕快改喔。)

P1到P6的測試項目,為何沒P7了,因為EGGER說停產了。(2014年更新)

所以歐洲防潮板不該叫V313,而是要叫P3,也要通過台灣的CNS2215標準(我們是設定吸水厚度膨脹率在12%以下,目前國內送檢的P3板材吸水厚度膨脹率在台測試多在9%)。

許多系統通路商都說塑合板依防潮力不同,可分為V313、v100和v20的板材。以下是最常看到的錯誤版本:

將板材放在高溫水中3天,在低溫1天,3天乾燥後,吸水厚度膨脹率在6%以下的叫v313,6~12%的是v100,超過12%的是v20。(這個是錯的)

但因大家對V313的定義都不太一樣,我就再去問進口板材商,結果好玩了,他們給的資料與網路上的更不一樣。龍疆總經理吳聰穎特別語重心長地表示,V313並不是一種規格,只是一種測試方法,是測板材經過濕循環後再來檢測其物理性質的一種方法而已。

根據我查到的資料(SPANO與EGGER與歐盟CEN的官網),歐規是會針對P3這個等級加做「吸水厚度膨脹率循環測試」,是指板材經過常溫(約20度c)以上的水中浸泡3天,在零下12度環境中冷凍一天,在70度以上環境中乾燥放3天,以上過程重複3次後,再把這板材在相對濕度65%與20度環境中氣候化後,來測試其物理性質。

現在根據歐盟EN321的標準,18mm的P3其吸水厚度膨脹率需在13%以下,P5需在12%以下。P2因為不是防潮板,因此沒有任何防潮的規範。

這是有封邊的塑合板,耐潮力就很好 

無封邊的塑合板

好,姥姥也看過拿著A與B的板材測試報告在比誰的吸水厚度膨脹率低,嗯,我先説一個盲點,一個18mm厚50x50mm大小的樣品比較低,不代表一貨櫃500立方米的板材都是一樣的結果。姥姥能理解,在商業模式下,總是會挑最完美的產品展示,但這不代表最後從倉庫出貨到你家也有那麼美。

像某家的13型F3等級的粒片板送檢報告。99年的檢驗報告,吸水厚度膨脹率是0.4%,是姥姥看過最低的。我後來去問CNS標準局與台大教授,粒片板能做出這麼低的膨脹率也很少見(ps.這絕對不是平均值喔);但在101年的檢驗報告,同一型的板子吸水厚度膨脹率變9.4%,差的夠大吧。但業者跟我説,在0.4%的年代,他們仍有因受潮要維修的案件。

這件事讓我覺得,在比較「樣品報告」的吸水厚度膨脹率高低並沒有多大意義,部分系統商鐵口直斷誰比較好,是不太周全的;若真的要比,應該把做幾家,幾家有受潮的比例拿出來。所以回歸到重點,板子只要有通過標準規定的12%以下就好。

不過板材的防潮力到底有沒有很重要?以上姥姥想釐清的只是數據,我覺得吸水厚度膨脹率與抗彎強度等是多少就寫多少,不該誇大或寫不實的數字。但到底吸水厚度膨脹率是9%的話(因為這個就是台灣市佔率最高的P3板常見的測試數據),防潮力是強是弱呢?我想還是經過「現實環境」的考驗比較重要吧,這個下一篇再來談(為什麼我覺得我好像在寫章回小說?)

 

大家也看了這些文章